赢家娱乐城

您目前的位置: 赢家娱乐城» 新闻动态» 赢家娱乐城 新闻»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团队研讨“城乡空间关系”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团队研讨“城乡空间关系”

   2022年5月23日下午,区域经济学专业张强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线上研讨会,主题为“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走向”各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根据近期研究的进展和提前做好的准备,进行了4个小时的交流。

   博士生张怀超就“城乡空间关系变化及其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影响机理”的研究专题,首先用数据分析描述了北京市2006-2018年期间中心-外围的空间形态变化,得出了外围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建设用地面积等增速总体快于中心区的结论;结合所阅读相关外文文献提出以下解释:(1)从城乡之间自然形成的分工视角看,长距离通勤使城市的中心-外围形成“中心相对偏重产业和就业、外围相对偏重生活居住”的居业分工;以退休人口为主的迁移人口对非都市生活存在某种偏好;外围地区的特色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产生了“边缘经济优势”;产业部门的变化、制造业的分散化促进了空间就业发生变化。(2)从乡村发展的视角看,移民是乡村复兴的先决条件,其重点取决于移民过程中是否会形成内生发展所需人力资本;通勤对乡村发展会产生作用,本地通勤侧重于本地的居业一体化,长途通勤侧重中心区的就业功能和外围地区的居住功能,长距离通勤正在取代许多内部迁移,因而乡村地区居住功能更加突出。(3)从城乡空间的社会视角看,空间邻近包括制度、组织、空间、社会、认知、文化多种形式,非空间邻近模式为“有组织的”邻近模式。(4)从学术研究前景看,城乡地区人口的此消彼长,面临的资源要素不对等,可能会带来对空间发展理论的新的变革。比如,增长地区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倾向于功能分区以便最有效地利用稀缺空间;衰退地区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倾向于混合集中,强调多功能建设和紧凑发展。为此,学术研究存在着基于自然舒适度视角的人口集聚和分散的两区域模型。

   硕士生樊安然基于对北京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在学位论文中进行了“逆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效应”的机理分析。她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阶段进入了城乡双向流动、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相得益彰的阶段。对于能否将逆城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的解释,运用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疏散化和城乡人口流动等原理,按照乡村振兴要以解决乡村衰落问题为核心的认识,构建了能够表征乡村兴衰的指数;分解出逆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效应机理表现为人口增长空间差异效应、居业偏移效应、商业服务变动效应,并由此提炼出“社会增补效应”这一新的概念,建立了以乡村人口增补效应首先带动乡村社会复兴,从而牵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机理构架。她所做论文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有关逆城镇化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具有社会增补效应的初步实证。参加研讨会的师生认为,樊安然提出“社会增补效应”概念,丰富了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理论内容。

   硕士秦猛从逆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转向所导致的乡村居民职业结构变化角度,进行了演变机理与延展影响的分析。他对2006、201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北京近4000个村庄人口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全市不同地区村庄的人口职业结构及其分区差异变化的结果;同时对山东农村家乡的村庄做了实地访谈调查。从数十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中得出结论: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人口由城到乡的逆向流动,在农村地区表现为村庄居住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比重下降;与以往对农村人口非农化研究的传统不同,他的研究区分了村庄居住人口当中的“原住村民”和“外来人口”,加入了非原住村民职业的非农化因素,从而能够尽量接近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也揭示并解释了后一类居民人口实际上对农村居住人口非农化起了“加速作用”;这种加速实质上也加快了首先表现在我国大城市地区的“农村功能向乡村功能转变”或者“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证明了这样的预见:农村居住人口职业结构非农化将必然导致乡村用于居住的生活功能逐渐强化。秦猛的成果为丰富乡村功能的研究提供了解释性机理。

   博士生王翊嘉的报告成果显示出了对上述研究的某种提炼、延申和升华。她对题为“逆城市化趋势下的北京乡村生活功能演进研究”的学位论文进展进行了报告。她梳理了国内外的城市和乡村、城乡人口等概念的最新变化,提出了乡村功能中包含“乡村生活功能”这一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基本概念;从多功能乡村转型理论、乡村空间三重模型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等社会学理论角度论证了乡村生活功能的逐渐强化,并以人类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人口、环境和生计组织之间的理论框架。最后,基于国外最新数据,分析了美国1970-2020年间的城乡人口分布情况,大都市区与非大都市区非农就业比重、职业结构变化以及非大都市区职业分化程度等情况,发现进入工业化后阶段以来美国非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及非农就业比重、非农职业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趋于稳定。分享内容为国内乡村生活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美国数据为国内的乡村生活功能研究提供了先行经验。

   团队其他成员还报告了从我国国情特点出发在郊区研究中进行“行政郊区”与“实体郊区”的区分、在首都研究中进行“行政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区分等最近进展。

   张强教授对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如何贯穿创新性、前沿性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是坚持把空间的概念体系引入城乡关系的研究,描述、解释并预见空间关系变化所导致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方向与前景;二是坚持运用区域经济学原理进行城乡关系理论研究,比如密度、聚集力分散力、运输成本、地价等理论,同时加强对新经济地理学派之外其他理论原理的广泛学习、研究和试用;三是注意研究空间流动导致各种演化的机理,借助“流”的概念及工具研究跨边界的空间流动;四是多了解区域经济学以外学科有关空间关系的理论,用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概念方法丰富城乡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