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晚19:00-20:00,城市经济管理系闫觅老师以“城市遗产空间的存续与再生”为题,为城市经济管理系19级和20级的同学们带来了暑期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八场讲座。闫觅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城市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北京市最具特点的遗产空间案例,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北京市城市遗产深厚的历史意义及现实5价值。
首先,老师在为我们讲解了城市遗产最基本的含义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尺度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城市遗产的深层次意义。其中,从宏观尺度来说,城市遗产主要指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山水格局、城市边界和城市天际线等;从中观尺度来说,城市遗产主要指城市整体或者历史街区尺度的城市空间格局;从微观尺度来说,城市遗产主要指城市开放空间的单体元素,包括历史园林、街道、建筑、工业遗址等。
其次,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城市遗产的特点,总结为真实性与完整性、动态性与连续性以及脆弱性。其中,真实性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就是保护这些信息及其来源的真实性。动态完整性强调了城市遗产保护要确保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的连续性。这与城市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从“纪念物”的静态保护修复转向基于城市提升、动态管理的“社会复合体”的活态保护是一致的。
最后,老师通过两个北京市保护与更新的城市遗产案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城市遗产的现实意义。第一个案例是“模式口历史街区”。老师从模式口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生长、生态建设、艺术计划、品质提升、夜景照明及公众参与这几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现状。第二个案例是我们更为熟悉的“首钢园”。老师从首钢的历史解读、更新方案规划、更新模式等方面为我们讲述了首钢园从工业园区到冬奥场馆的完美蜕变,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城市遗产在被保护和更新后的独特意义。
城市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此次讲座使我们深入理解了“城市遗产”的含义,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市厚重的文化历史,为我们研究城市经济提供了一条人文气息浓厚的道路。